411位博士奔赴平谷“种地”

时间:2023-08-28 13:53:53 来源: 腾讯网

无人机上天、机器人下田、博士生种地,曾经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场景,正在北京的农场里变成现实。从2022年开始,已有411位博士奔赴平谷“种地”,他们把科研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8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作峰博士和工作人员一起查看旱稻长势。他带领团队重新种植了北京消失多年的旱稻。

411位博士,来自农业的各个领域。


【资料图】

中国农业大学姜雨林博士,拿着遥控器向农户展示如何玩转“智慧果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作峰博士,带领团队重新种植了北京消失多年的旱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王荣焕,带领团队把集体经济薄弱村的200亩地变成了“博士玉米地”,一年为村里带来90余万元的销售额。

8月14日,朱作峰博士查看一株刚刚抽穗的旱稻。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郭兰萍博士,在平谷建立了首个华北中药材种质基地生态种植博士农场。“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她带领团队将中药材种植在树林间,种植在山坡上,让中药材在原生环境中自然生长。

8月14日,工作人员查看山坡上种植的中草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郭兰萍带领团队将中药材种植在树林间、山坡上,让中药材在原生环境中自然生长。

大桃是平谷的“名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张美玲博士创建的农场里种着10个品种、1000余棵大桃。成熟期的大桃最怕水,每年的七八月份正是北京雨水最多的季节。桃树根部积水不仅会影响大桃口感,严重的话根都会泡烂。张美玲的农场里,桃树都种在高垄上,起垄从40厘米到1.2米不等,这样可以保证桃树根部的排水和透气。

8月16日,张美玲博士(左)指导果农修剪树枝。在这个果园里,桃树都种在高垄上,这样可以保证桃树根部的排水和透气。

从喜欢园艺开始涉足农业,到现在扎根农场,张美玲坦言学农的辛苦。从研究所到“博士农场”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她经常早上6点就要出门。在桃树栽种和结果的时候,她更是每周都要来一次农场。

8月16日,张美玲博士拿着果园分布图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张美玲说每年有两个时间最开心,一个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满园春色;一个是采摘期,看着满树大桃,“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农业是复杂的系统,但需要简单与专注的人去耕耘。他们的双脚踩着坚实的大地,当镜头对准这些“农场”博士,他们展示着自己的收获,也分享着单纯的快乐。

博士档案

姜雨林

29岁

专业:农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博士后

农场:平谷未来果园博士农场

朱作峰

49岁

专业:农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系主任

农场:旱稻生物育种博士农场

王荣焕

43岁

专业:农学博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

农场:北台头鲜食玉米博士农场

郭兰萍

53岁

专业:中药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

农场:华北中药材种质基地生态种植博士农场

张美玲

34岁

专业:农学博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农场:绿色有机果品生产智慧田园 博士农场

何雄奎

57岁

专业:农业工程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院长

农场:平谷未来果园博士农场

摄影/薛珺

采写/曹晶瑞

编辑/刘晶、 张树婧、张湘涓

校对/杨许丽

运营编辑/刘茜贤

标签:

相关文章

社会面清零后第十天,三问吉林省复工复产怎样了

新华社长春4月23日电 题:社会面清零后第十天,三问吉林省复工复产怎样了 新华社记者段续、张建、赵丹丹...

来源:2022-04-24

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3.9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4月23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4月23日22时07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

来源:2022-04-24

山西太原万柏林区报告1例无症状感染者 公布行程轨迹

(抗击新冠肺炎)山西太原万柏林区报告1例无症状感染者 公布行程轨迹 太原4月23日电 (记者 李新锁)山西...

来源:2022-04-24

上海战疫:从严从重从快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抗击新冠肺炎)上海战疫:从严从重从快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上海4月23日电 (记者 许婧)近日,上海出现...

来源:2022-04-24

杭州本轮疫情已发现98例阳性感染者 有进一步扩散可能

杭州4月23日电(张煜欢 崔倩娴)23日,记者从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3日18时...

来源:2022-04-24

精彩推送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