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香菱学诗:最明智的决定,是拜林黛玉为师!
红楼第四十八回,前因“呆霸王调情遭苦打”,薛蟠受伤卧床,伤好之后,担忧被人耻笑,便外出去做生意,曹雪芹借此机会,把呆憨可爱的香菱送进了大观园。
香菱进园后,心心念念的第一件事就是学诗。
说来也奇,香菱自幼被拐走,在被薛蟠抢走之前,她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虽借着“扬州瘦马”的契机,得以识文断字,可底层生活的艰辛总是能消磨掉一个人的激情——许多人都只是在生存,而不是生活。
(资料图)
香菱被拐子打骂了六七年之久,骨子里却始终对生命的价值,有一种崇高的信仰,为了追求这种信仰,她想要学诗。曹雪芹专门为了香菱,给这一章起了个特别的章回名,叫“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学诗”这一章的价值,可以抵得上一篇《劝学》,尤其在今天的社会里,人人喊着摆烂的口号,对社会现实做着消极的抵抗,香菱这个“呆女孩”对待生命的态度,更加显得珍贵。
香菱进园之后,第一时间拜林黛玉为师——从择师的选择来看,香菱无疑是个聪明人,大观园众小姐里,只有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诗才最好,当年元妃省亲,命众人作应制诗一首,连贾家三小姐探春都感慨:自身才气浅薄,难以和薛林争衡。
其中,宝钗典雅庄重,黛玉风流飘逸。宝钗的价值观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学诗只能当作生活的调剂品,不能成为生活的主体,黛玉则对写诗有一种超越生活的使命感,显然后者更符合香菱拜师的条件。
那么,拜林黛玉为师,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心高气傲的林妹妹,是否对初学的香菱,会失了耐心呢?纵观林黛玉的教学过程,她对香菱的每次指点,都切中要害。
香菱最初来找黛玉拜师,黛玉欣然同意的同时,却又不忘“贬低”作诗,她说了这么一段话: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第四十八回
林黛玉称作诗不是什么难事,根本没有必要去学,这显然是一种教学战略,有道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如果将作诗看的太高高在上,心理上就永远会是仰视的卑微姿态,态度上落了下风,作诗就会谨小慎微,难出佳作!
另外,林黛玉指出了学诗之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过度关注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真正的好诗是审美理想的外在显现,如果词意已经引人入胜,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却不得不刻意迎合外在的诗作框架,那这些框架就反而成了束缚。
林黛玉的话,显然解除了香菱以往的疑惑,所以她恍然大悟地告诉黛玉: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明确作诗的核心主旨后,林黛玉开始施展教学内容,她并没有直接上手,教香菱如何写诗,而是让她先品读前人的诗。
品诗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尤其是香菱这样的初学者,一定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李白、杜甫的诗再好,也不能当作学诗的初始教材,因为李青莲的浪漫主义,杜工部的现实主义,已经达到了各自美学领域的至高境界,起点太高容易登高跌重,只会欣赏,自己做不出来——学诗是脚踏实地的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林黛玉给香菱的建议是:先品王维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其中妙处,因为五言诗简单易懂,最适合入门;
有了五言律的基础,就可以实现进阶,继而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律,次再李白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诗歌品读的高度有了,后续作诗就不会走入下流境界,然后再学陶渊明、谢灵运、阮籍等人,丰富眼界,扩展诗歌创作的思想范围。
林黛玉的教学路线是完全正确的,但要真正把诗学好,根本还是在学生自己身上,尤其是学习态度是否端正。香菱无疑给老师黛玉,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香菱学诗到底有多刻苦?我们可以从时间这个因素来窥探。
香菱搬进大观园后,一直住在宝钗的蘅芜苑,自从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后,就再也没有睡过一个整觉。
宝钗不止一次跟众人说过:香菱每日白天看书,晚上躺在床上嘟嘟囔囔,构思如何作诗,每天都闹到五更天,五更天相当于今天的凌晨三点到五点,然后睡一顿饭的功夫,等天一亮,就简单洗漱,往潇湘馆找老师黛玉切磋去了。
宝钗虽然次次抱怨香菱,说她本来就呆头呆脑的,如今学了诗,越发成个呆子了。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香菱的佩服,否则宝钗也不会用香菱鼓励贾宝玉,告诉他:你若也有她这个心劲,什么事做不成?
任何一个认真刻苦的人,必定能得到周围人的称许。
这些是书中明确写出来的,我们来说点《红楼梦》里没有明写的。
香菱学诗绝不是闭门造车,她为了写好一首诗,往往要各处搜寻素材。林黛玉让香菱以月为题做一首诗,几天之后,香菱果然送来一首诗,写道是: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这首诗暗示了香菱作诗去了哪些地方。
“淡淡梅花香欲染”,指的是妙玉的栊翠庵。
诸君若是难以信服,以为笔者胡言乱语,且看紧接着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曹雪芹立刻安排了李纨要贾宝玉去栊翠庵索要梅花的情节,因为只有栊翠庵的梅花开的最好。
再有“丝丝柳带露初干”,指的是大观园内的溪边柳林。
也就是第五十九回,莺儿折柳,春燕被骂,婆子大闹怡红院,引发的“柳叶渚边嗔莺叱燕”的故事,因为此时是冬季,香菱看不到柳叶,只能看到柳条,所以写的是“丝丝柳带露初干”。
包括“金砌”、“玉栏”、“西楼”,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不是香菱胡乱编的,而是她在大观园内兜兜转转、嘟嘟囔囔,连续几天呕心沥血地搜集灵感,最后才写出来的,她真的是一位苦吟诗人。
于是,大观园里经常会看到一个女孩,一个人对着园中精致若有所思,探春叫她“菱姑娘,你闲闲吧”,她却呆呆地回答:“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香菱就在众人的嬉笑声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每次写出得意的句子,就兴兴头头地冲向潇湘馆,让老师品评。
林黛玉更是诲人不倦,从未打击过香菱的自信心,他人初看香菱的诗,写得不尽如人意,都评判“诗不是这个做法。”只有黛玉耐心的告诉香菱: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最终,在林黛玉的鼓励,和香菱自己的刻苦努力下,终于作出了“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这样的佳句,末尾一句“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更是由景入情,内容升华。
纵观香菱学诗的全过程,可见有一个良师益友是多么重要,而更关键的是香菱自己的刻苦,用宝钗的话说“香菱学诗已经通了仙了”,有这种学习态度的人,天下间作任何事,没有不成的。
香菱学诗无疑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意义,要做成一件事,就要有“荣辱两忘”的境界,学诗期间,他人的嬉笑和调侃,从来没进过香菱的耳朵里,她心心念念的只有那一行行散发着墨香的诗句,从不会将别人的话放在心上。
可现实中,有多少人永远活在别人的话头里,别人夸赞则喜,贬低则怒,恨不得互挥老拳,挣个面红耳赤,若是听了别人贬低式的一言半语,就自暴自弃,如此品性,怕是连香菱万分之一都难及,与君共勉。
本文乃“不红居士”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八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上一篇:环球新动态:铜川市法律援助中心多措并举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送
X 关闭
X 关闭